卵巢多囊症

四至六成患上卵巢多囊症的患者都是體重過重或肥胖,而當中大部份都是中央肥胖的。

一般女士對於月經週期紊亂,可能一兩個月才一次月經,甚至週期相隔半年一次,也未必會聯想到這可能跟卵巢多囊症有關。如果月經週期紊亂或閉經的同時,妳有體重過重、血液中雄性賀爾蒙水平過高、血糖血脂過高〉身體我毛髮較多等,可能妳是患上卵巢多症。

卵巢多囊症是普遍生育期女性最常見的一種賀爾蒙及內分泌失調症狀,患者一般會出現以下的徵狀:

  1. 月經紊亂或完全閉經
  2. 體內雄性賀爾蒙過高
  • 身體的毛髮較多(一般女性較少毛髮的位置也會長出毛髮,如面部、胸口、下腹等)
  • 血液中雄性賀爾蒙(睪丸素)過高
  1. 從超聲波見到卵巢長滿細小的囊泡(一般少於8mm)這些細小的囊泡是一些未完全成熟的卵泡

若出現以上其中兩種特徵,便足夠確診患上卵巢多囊症。

一般女士對於月經週期紊亂可能都不以為然,很多時發現生育有問題此佑患病。而卵巢多囊症往往是引致沒有排卵的不孕症最常見的原因。本港約每10-20名女性中,便有1-2人患上卵巢多囊症。患上卵巢多囊症的女士約四至六成為過重或肥胖者,此症的成因雖然不明,但研究指出這跟賀爾蒙失調有密切的關係,並有家族遺傳的傾向。此外,儘管患者凡體重正常和年紀較輕,她們日後患上二型糖尿病、代謝綜合症及心血管症病的機會較沒有卵巢多囊症的女士高出大概三至五倍。

首先,胰島素對抗是其中兩種主要的關鍵。胰島素,是胰臟分泌出來的一種賀爾蒙,它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中擔任著重要角色。胰島素對抗是指細胞未能對胰島素作出正常反應,使血糖未能有效進入細胞禸製造能量,仍留在血液中,故血糖水平會很高。與此同時,由於血糖未能進入細胞,身體的補給機制會再刺激分泌更多胰島素,因而形成血液中胰島素水平過高。多項研究指出,不論是體重過重或正常的卵巢多囊症患者,都有機會出現胰島素對抗及水平過高的情況而體重過重肥胖患者的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更出現顯著下降的情況。

另外,胰島素水平或體內的促進黃體成素過高也會刺激卵巢分泌過多雄性賀爾蒙,這不但會干擾卵巢正常的生長,並阻礙排卵及月經週期。雄性賀爾蒙過高會促使多毛症,即過高的雄性賀爾蒙刺激過多毛髮的生長,一般女性較少髮的位置也會長出髮,如面部、胸口、腹部、背部等。約有百分之十的卵巢多囊症患者會出現多症。其實,雄性賀爾蒙不僅在男性身體才有,女性的卵巢也會製造的,只是女性的雌激素可抑壓其活動和效能。身體每一處的皮膚都被毛囊覆蓋,但有一些毛囊對於雄性賀爾蒙較為敏感,如唇上、胸口、下腹等。當受到雄性賀爾蒙刺激時,這些位置的毛囊便會長出黑色,粗糙的毛髮來。

潛在的健康危機

要知道患上卵巢多囊症不僅是月經週期紊亂或經的問題而已,其實背後暗藏著一連串的健康危機。較早前提到胰島素對抗是導師卵巢多囊症的重要關鍵,那你又知道胰島素對抗是怎樣形成的呢?其中一個引致胰島素對抗的元兇,就是肥胖,多項研究指出,較高的身高體重指標(BMI)跟月經週抗期紊亂有關,而中央肥胖(即腹腔間有過多脂肪的囤積,又俗稱大肚腩)更會加劇胰島素對,惡化生理及代謝的問題。若忽視體重及胰島素對抗的問題,患者會更易患上血壓、二型糖尿病、代謝綜合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睡眠窒息症及心血管疾病等。另外過高的促黃體生成素會刺激分泌更多雌激素以及雄激素,這會使子宮內膜組織異常增厚,增加患上子宮內膜癌的機會。

從飲食拆解危機

月經紊亂或問題

大概15-20% 的患者會出現月經紊亂或閉經的情況,醫生會建議患者服食複合口服避孕藥或妊娠素來調節月經週期。而藥物甲福明在臨床研究上,也顯示對排卵和平衡賀爾蒙有正面的影響,能幫助回復正常月經週期。但長遠治療,,建議透過改變飲食及運動習慣以保持正常體重,來改善週期紊亂或閉經情況。

體重過重或肥胖

四至六成患上卵巢多囊症的患者都是體重過重或肥胖,而當中大部份都是中央肥胖的。這不佰會惡化胰島素對抗、排卵、月經週期異常和成孕機會。改變生活模式是重要的關鍵,研究指出,減輕整體體重5%便能有效改善週期紊亂,亦可改善胰島素對抗的情況。飲食方面建議「三少」(少油、少糖、少鹽),並減少出外飲食和控制進食量,戒掉飲酒,配合運動,持之以恆來控制體重。

胰島素對抗

約四至七成的患者出現胰島素對抗並血糖過高的情況,胰島素對抗具下的特徵:

  • 空腹情況下,血液中胰島素及血糖水平過高
  • 糖化血紅素過高
  • 餐後血糖水平過高
  • 血糖不耐症
  • 血脂過高

要有效改善胰島素對抗,建議飲食中控制澱粉質及脂肪的份量,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白糖、白麵包、曲奇餅、糖果、汽水等); 多選擇穀麥類食物(糙米、麥包、蕎麥麵等)等低升糖的食物。詳細建議諮詢專業的營養師意見。若胰島素功能得以改善,雄性賀爾蒙降低便會使排卵和月經週期回復正常,並有改善多症。

參考資料:

Barr S, Reeves S, Sharp K & Jeans Y. (2010) Efficacy of a low-glycemic index diet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roceedings of the Nutrition Society 69: E404

Barr S, Hart K, Reeves S, Sharp K & Jeans Y. (2011) Habitual dietary intake., eating pattern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65: 1126-1132

Diamanti-Kandarakis E. Christakou CD, Kandaraki E & Economou FN, (2010) Metformin: an old medication of new fashion: evolving new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Eur J Endocrinol 162(2): 193-212

Lam PM. Ma RCM. Cheung LP, Chow CC, Chan JCN & Haines CJ. (2005)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 in Hong Kong Chinese women: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tic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Hong Kong Med J 11:336-41

The 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 The food fact sheet: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 http://www.bda.uk.com/foodfacts/pocs Retrieved from 12th Dec, 2014

330 TIPS 資訊提供:  林潤梅小姐 (高級營養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營養研究中心)